来源:
王郭骥
播放:
“让民情民意反映渠道更加畅通”,这在昆明市盘龙区金星社区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有着一套完善的社区治理体制和机制在支撑,这里真正形成了社会管理有机构、事务下沉有人管、群众参与有平台、社会服务有网络、居民生活有保障的管理格局。
去年10月份以来,昆明市盘龙区在全省率先探索社区居民自治新模式,给全省各社区不少启示。
物管也管、城管也管,可做不到每时每刻都有人力在监管,常常是管了今天管不了明天,管了此刻管不了彼刻。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管理模式?金星社区用“五级管理模式”为这个问题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五级管理模式”通畅了民意
始建于1997年的金星小区,是当时昆明占地面积最大、住户最多、配套设施最好的高档小区,隶属盘龙区联盟街道办事处金星社区。金星社区成立于2005年5月,辖区面积0.45平方公里,常住居民7757户,总人口20515人。与其他老旧小区一样,金星社区也面临着许多管理难题,如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不强,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大多游离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之外;物业服务不到位,居民投诉多、意见较大;小区配套功能不完善,道路破损、占道经营严重、绿化管养缺失、治安管理差等现象突出。加之小区物管费全市最低——每平方米0.23元,导致小区管理不到位,物管服务上不去,居民怨气大,不少居民以拒交物管费表示抗议。
自去年10月以来,为解决众多老旧小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沟通不畅、服务不佳和民情民意得不到有效反映的情况,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以金星社区为试点,开展“区-街道-社区-庭院(居民)小组-楼栋”的社区五级治理模式,为通畅地传递民意和提高老旧小区服务质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试点工作后,社区里沟通多了,服务好了,社区居民满意了,“五级管理模式”在金星社区的实行已经初显成效。
为此,盘龙区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行试点的过程中,从去年10月起,将全省首创的“区—街道—社区—庭院(居民)小组—楼栋”五级治理模式在金星小区试点。该模式在以前区-街道-社区的三级管理层下,又下设庭院组长和楼栋长。以庭院为单位,在39个庭院设立39个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则按照庭院大小、居民户数的特点,按每100-200户设1个楼栋长,共设立50个楼栋长。
虽然只是增加了39个居民组长和50个楼栋长,实际上却是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了社区管理中来。“当要收集民意民愿时,他们是社区的‘眼’和‘耳’;当要传达政策法规、解决难点问题时,他们是社区的‘嘴’和‘腿’;当为民办实事,维护社区安定时,他们则起到了‘稳定剂’和‘润滑剂’作用。”金星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说,“五级治理”模式就像给社区居委会“长”出很多双手、脚,把联系群众的工作真正做到了家门口,做到了居民心里。
现在,庭院组长、楼栋长们成了社区最小的“官”,但和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管理小区事务,就是管理自家的事务,跟每一个居民都有关。过去传达不到居民手上或口中的信息,由庭院组长和楼栋长们挨家挨户送上门,从收集民意、传达政策、调解邻里纠纷、维护小区治安……他们从过去被动地接受,成为了小区的“信息员”、“巡逻员”、“调解员”、“办事员”和“宣传员”。更关键的是,促进了居民之间的熟悉和感情,楼宇间又弥漫起久违的“大院感情”。
金星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说:“小组长和楼栋长首先是居民,了解小区、热爱小区,热心,又乐于奉献。居民选他们出来,也是看中他们能帮居民说话,能负起责任。”
小变革中的机制体制创新和突破
五级治理”模式到底在社区治理中有哪些创新和突破?调动居民自治的“神力”究竟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难。
从几年前拓东街道的“网格化管理”,到金辰街道的“春暖社区”行动,再到金星社区的“五级治理”模式,盘龙区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可谓“费尽心机”。边找问题、边探索、边实践,盘龙区针对日益凸显的老旧社区管理难问题,走出了一个可行性样本。
2013年2月,为探索老旧居民小区管理难问题,金星社区推出“两委两站”工作机制,在原来开展的“两委一站”工作机制即社区设置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的基础上,增设社区综合治理服务站。就是这多增出的“一站”,让原先经常在全市“小区警情”排名中垫底的金星小区,一跃成为“安全”小区。
2013年10月,盘龙在全省首推“区—街道—社区—庭院(居民)小组—楼栋”社区五级治理模式,比原来“两委两站”的三级治理多出了两级治理。而这两级治理对于社区管理来说,意义重大:“社区治理是为了管理服务好社区,如果说原来的‘三级治理’已经到了居民的家门口,那多出来的‘两级治理’,就是进到了居民的家里,把党的政策,把好的东西送到了居民的手里和心上。”盘龙区社区管理的工作人员这样说。
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社区居委会的居民自治作用。居委会专职副主任实行坐班制,人员从居住在社区的居民中聘任,负责统筹协调居民委员会工作。增设的居民委员会委员在驻区公共单位、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居民和社会组织代表中通过选聘结合的方式产生。并以庭院为单位、采取推荐方式推选产生小组长和楼栋长,将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延伸,渗透到庭院、楼栋,将社区管理队伍扩大,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形成社区管理无死角,人人参与社区管理的局面。采取街道考核社区居委会,社区考核居民委员会委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的办法。
为切实保障“五级治理”试点工作运转正常,工作经费由盘龙区财政予以保障。给予金星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用于居委会办公、组织活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等方面。增设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按社区工作站副职待遇纳入财政供养。增设的社区居委会委员、居民小组长给予每月50元、楼栋长每月给予30元的通讯补助。
社区理事会让社区的事居民说了算
“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大多游离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之外,参与社区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有限,成为了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瓶颈。”金星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说,过去社区举办活动,老百姓多是被动式介入、有限式参与。因为是否关心、参与对结果影响甚微,所以无法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居委会在处理涉及辖区单位或需要与上级单位对接时,也普遍存在“沟通”困难。
“不怕事难做,就怕做了群众不理解。”这是很多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最困惑的问题。社区工作与群众需求究竟该怎样结合?如何来搭建一座畅通的桥梁?
而伴随着“五级管理模式”一起应运而生的社区治理理事会,不但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让社区居民也体验了一回“当家做主”的感觉。社区治理理事会是社区委员会下设的一个社区社会组织,由社区各类组织代表和居民代表组成,通过协商、征求意见或讨论问题等方式,履行社区治理职能,有效承接社区居委会委托的自治事项。在金星社区,理事会会长由社区居委会专职副主任兼任,成员包括了驻区的公共单位、物管公司、业主委员会、社区社会组织代表和居民代表。
“以前小区里的绿化不好,门卫管理不到位等等,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向物管反应,物管不管也没办法。现在有了楼栋长,有了理事会,大家都是邻居、熟人,可以向他们反映问题,请他们监督解决。”金星小区15栋2单元201住户王女士说。自理事会成立以来,理事会通过社区设立的“民意收集箱”和每月召开的例会、楼栋长们的反馈中,收集到了居民意见数百条,针对这些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和投诉,对其中能立即整改的,社区督促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了整改,而对于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协调解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能协调解决或短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社区也向反映的群众进行了解释答复。
苏琼芬说,社区治理理事会的主要成员就是庭院组长和楼栋长,他们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来开开会、走走过场,而是身兼具体管理事务和服务社区的职责。从各自的职责要求上不难看出,有了小组长和楼栋长这“两级治理”,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真正落到了实处,并开始发挥作用。
这里在变好变美
周辛文是金星小区15号庭院的居民,几个月前他向楼栋长反映,住了12年的单元楼外墙太陈旧,希望能粉刷一下。以前这样的意见,很多居民都向物管反映过,可到了物管那儿都不了了之。这次,周辛文向楼栋长反映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一个多月后,金星社区居委会回应他,盘龙区政府对居民提的意见很重视,准备拿出1600万元对金星小区所有楼房外墙和单元楼进行“美容”。多年的老问题一朝解决,让他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从“五级治理”模式在金星社区实行以来,这样的例子很多,通过庭院组长、楼栋长发挥“耳”和“眼”的作用,可以让政府更真实、快速掌握居民的意愿,解决存在的难点问题。
进行试点工作短短几个月时间,社区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原来小区里的占道经营最严重的颐园路,摆摊的小贩没有踪影,居民上下班再不用担心拥堵了;楼层脏旧的庭院,进行了重新粉刷;小区里车辆、电单车摆放整齐……在金江路、颐园路等地,新换的垃圾桶上有漂亮的宣传画,成为街道一景;高大的梧桐树刚被“理了发”,看上去精神了不少;小区道路见缝插绿补种了树木、灌木和花卉。一个老旧小区脏乱的印象不复存在,而一个美好宁静的社区形象逐渐浮现在众人眼前。
金星社区在全省首推“五级治理模式”3个月后首次进行民意“探底”,这项在共7000多户居民中,有4000多户居民参加的调查结果显示: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3%。
今年1月,金星社区邀请专家对“五级管理”模式进行了专家评估。与会专家在听了相关情况介绍和居民代表、公共单位代表的意见后,一致认为:金星社区“五级治理”模式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的精神,盘龙区具有超前意识,把社会治理工作做到基层最前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完善、推广。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崔运武认为,盘龙区正在推行的城镇社区“五级治理”,以社区社会治理为抓手,以社区公共服务为支撑,将两者有机结合,符合盘龙区社区群众的基本需求。这也是盘龙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具体体现。
今年3月起,在联盟街道还将有10个社区开始全面推广“五级管理”模式,通过“五级管理”模式,一座座畅通民意沟通的桥梁将搭建起来。